查看原文
其他

美学十讲--第三讲 问世间情为何物(上)----美在深情

2017-03-01 赵士林 赵士林文集

第三讲

问世间情为何物----美在深情

1.鱼儿的快乐

        首先让我们来看庄子和他的好朋友惠施的一场著名的辩论。

        一天,庄子和惠施一起出去旅游,来到了濠水岸边。两人信步走到濠水的桥上,庄子看到桥下水中的游鱼,摇头摆尾,自由自在,不禁对惠施感叹说:“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意思是“你瞧鱼儿多么悠游自在,这就是鱼的快乐呀!”

      鯈tiáo白鲦

      惠施和他抬杠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意思是“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 ”
       庄子立刻反驳: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即“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惠施又来一个回合: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即“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你不是鱼,所以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很明白的了”。
       庄子最后说:“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即“还是让我理一理咱俩辩论的头绪。开始你问我: ‘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这个问法就意味着,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又来故意问我。我现在告诉你,我就是在这儿,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的快乐的”。(参见《庄子•秋水》)
        这场辩论,前半场,惠施赢了,贏在逻辑上。惠施问庄子“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顺着逻辑回答:“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这就着了惠施的道儿,就被惠施打败了。因为从逻辑的角度讲,或者从科学的角度讲,你无法解释“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佛家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个人喝口水,是热是凉,多热多凉,只有他自己知道。感觉、感受、感情是纯粹个人的事,别人无法体会。何况一条鱼呢?今天科学如此发达,还是无法判断鱼是否也像人一样有感情,有快乐,有痛苦。庄子的回答:“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其实没有正面应对惠施的问题,有些胡搅蛮缠,强词夺理。

         但庄子在后半场贏了,贏在情感上。庄子将自己快乐自由的心情投入到鱼的摇头摆尾、自由自在上,于是同样在桥上观鱼,惠施感受不到鱼的美,因为他陷在了冷冰冰的逻辑里。庄子就能感受到鱼的美,因为他沉浸在情感的快乐中。“鱼之乐”其实就是“人之乐”。这在美学上叫“移情”,也就是把我的情感转移到、贯注到、投入到对象上去,对象的美就是这样诞生的。当庄子跳出惠施的逻辑陷阱,直截了当地宣布,“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的快乐”,他就已经完成了一次审美的移情。

        这个移情太重要了,没有它,也就没有大千世界的美,或者说,我们就无法感受大千世界的美。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都知道,“情人眼里出西施”。其实那个“西施”并不是真的“西施”,但是我对她有情了,我爱她了,她成了我的情人了,那么她在我的眼里就是西施,甚至比西施还美。
        由于移情对美的形成如此重要,因此西方人把美学中的移情说比作生物学上的进化论,把移情说的创立者德国美学家立普斯比作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就是这位达尔文告诉我们,人是从猴子变来的。
        我们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到一条鱼,鱼儿就成了一个审美对象;为情感投入到一朵花,花儿就成了一个审美对象;我们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到大自然,大自然就成了审美对象;,我们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整个宇宙,宇宙就成了一个多情的宇宙、美的宇宙。


你看李白的诗: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一切景语皆情语。从审美的角度看,万水千山总是情,白云过山峰也可传情。

        因此李清照说:“水色山光与人亲”辛弃疾更说:“百年光景百年心。更欢须叹息,无病也呻吟。”(临江仙)

“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王微:叙画)“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


       情趣越丰富,生活越美满。朱光潜老先生说得好: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到处你都觉得有趣,到处你都忘不了移情,你就是天生的美学家。

       晋代王戎讲:“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晋书王衍传)多情的正是我们这些人。哪些人?

       首先是创造美的艺术家,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多少动人的情感诗篇: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冯延巳:蝶恋花)“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多少青春已不在,多少情怀已更改,我还拥有你的爱”。


       诗歌就不用说了,就拿小说来说,小说本来是一种叙事的文学,但是中国的小说也是以抒情见长。你看《三国演义》一开篇就抒情:“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结尾又是“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字里行间充满了巨大的历史伤感、英雄末路、人生无奈。《红楼梦》呢,作者自己说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次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真的是一往情深,“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一部中国艺术史,就是一部中国情感史。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说“艺术是情感的符号”,这话用来评价中国艺术,最最贴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对大自然的审美情怀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和人生观。这里面有深意,要多谈几句。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环绕着人类的大自然始终抱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亲切感、归属感,也就是家的感觉。这和西方古代社会就有很大不同。西方古代社会,某些基督徒把自然风景当做魔鬼的诱惑,有的苦行僧看见阿尔卑斯山那么美,竟然吓得闭上眼睛,怕自己抵挡不住魔鬼的诱惑。中国古人眼里的大自然或着宇宙,却是一个非常亲切的、充满人情味的,值得欣赏的存在。

       什么叫宇宙?中国古人说:“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淮南子)原来宇宙就是在我身边悄悄流淌的时光,就是安顿我这个生命的天地。它是一个流动的、跳荡着韵律的宇宙,是一个动静统一、虚实相生的宇宙,是一个美的宇宙。在中国人眼里,人生和宇宙,回旋往复,灵气流转,完全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美学十讲第二讲---人生境界真善美

《天地为庐 》现代文阅读

哈佛游记---士林散记(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